第(2/3)页 如此一来可谓是一举得多利,刘安不但拉拢了林斌,做出一副为林斌讨不平地姿态,很可能会让林斌对淮南一系产生好感,最为重要地是还铺垫那支远在塞外的强大军队挥军南下的道路。 汉国民众对林斌没有恶感,但是随着时间地发展和中央政权的有意引导,林斌在汉国民众心里已经慢慢形成一种观念:林斌已经成了外族人,他不再是同族了。 大地炎黄子孙对种族虽然还没有明显的概念,但是他们已经形成同乡、同城、同地的亲疏辨识,从某些方面来讲,人们潜意识的行为总是很能影响到人的判断,刘安要扭转汉国民众的观念,不但要扭转还要引导,他清楚的知道以淮南、衡山、庐江这三个诸侯国是绝对没有办法击败中央政权,便是防守也肯定十分吃力。 刘安这么做十分正确,但是他没有想过这么做是不是会引狼入室,他现在只想与逼人太甚的天子决一死战,进行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残酷对决。 或许有些人真的没有想过 重的问题,比如大世家门阀的转向会引发什么后果,无疑让长安的大世家、大门阀、大豪门走到对立面,这可能也是中央政权为什么放任刘安为林斌造势的原因之一? 准备太仓猝,时间又太紧迫,刘安只剩下一个方法,那便是让局势变得更为混乱,给中央政权竖立更多的敌人,无疑……远在辽东的林斌十分让中央政权头疼,如果能将林斌拉上淮南这辆战车、又或者让汉国以为林斌即将跳上淮南这辆战车,中央政权必然会分心,他就有机会战胜中央政权走上那座至高无上的权力座椅。 刘安本来就蓄谋已久,一直都在等待时机,当他听到汉国派去辽东的李广当街行刺时,再听到靖公主被劫失踪后,他知道时机成熟了,发动了以上描述的舆论战。 民愚而好治,使其不争。有汉以来大兴无为而治,民风淳朴、民不知事,舆论被当成了利器,尖锐的矛戈直指天子品行道德时,除开中央政权直接管辖的有限几个郡县,各诸侯王国的民众在有凭有据的舆论下也渐渐疏离中央政权。 刘安在最有利的时机、最合适的地点高举反旗,联合庐江、衡山两王对中央政权发动了挑战,竟是接连攻下几座中央政权掌控的城池使得军心士气高涨,他知道会这么顺利要感谢谁,无疑应该感谢前些日子挥军南下攻取渔阳郡和右北平郡的林斌! 从某些渠道刘安查出一些很有大用的情报,比如中央政权虽然对林斌攻取渔阳郡和右北平郡又把两个郡奉还的事情隐而不发,但是暗地里却是在进行战争准备,中央政权抽调了一部份兵力囤兵在上谷郡的广阳。他已经派人紧急赶往辽地,准备把那个情报加油添醋的描述出去,按照大部份人的想法,林斌知道汉国暗地里在准备战争一定会选择与淮南一系合作,再则使者还带去了一块大大的香饼…… …… 第(2/3)页